甘纳尔与冯叙多分别扮演作为导演或当权者的伯格曼和作为丈夫与儿子的伯格曼,前者高傲,自律,有责任心,但也有敏感之处(腿上的伤),后者懦弱,胆小,狭隘,但对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女性家人)有强烈占有欲,电影拍摄于伯格曼母亲去世后不久,其中甘纳尔在雨芙面前关于自己母亲的独白与《美国小说》中记录作者母亲去世时的内容完全一样,可见伯格曼一直对自己在片场里对母亲冷漠的事情心怀愧疚,在极端环境下(以片场危机为代表的极端环境在电影中以战争,情感纠葛,海上漂泊的形式存在)人们下意识所做出的行为必将成为理性环境下的人们内心的羞耻,出于羞耻,也出于爱,伯格曼试图在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ps:老塔在《美国小说》里谈演员的时候把冯叙多的这个角色看成一个整体,把他内心区分为善恶两个部分,不知道他了解了伯格曼的经历后会不会还这么想震天撼地的丧子悲剧,三层时空里宿命般的三次失子,上演中国那善良的一代人在生儿育女的永恒轮回中“把悲伤留给自己”. 三个年代的戏份穿插行进,相互释疑、澄清,影片得以能用切片式的“主角生命中诸多重要时刻”完成叙事,就给了片中极度真实的置景提供发挥空间,每一段戏都让人身临其境,首先可以算作一部非常出色的视觉电影,同时表演也无与伦比. 只有一点不太赞同:影片渲染出一场超大规模的丧子之痛,在主张生育二胎的政策环境下适时地“涌现”一部批判计划生育的电影,多多少少有利用片中的悲剧郑重“警告”观众“如果只生一个,这个孩子要是没了,人生就会像这样惨”. 站在今天视角,计划生育固然不义,但主人公如果因为独子失去便一路惨至如此,这还是一种简单的控诉体. 揭露荒谬和暴行是一部分,除了揭示被掩埋的历史惨剧,还应该提出人之不屈失意的小说家兼教授塞隆尼斯·“蒙克”·埃里森(杰弗里·怀特 Jeffrey Wright 饰)出于怨恨,用开玩笑的方式写了一本小说,书中充斥着古怪刻板印象的黑人形象. 不料这本书出版后大受好评,不仅获得文学大奖,还被拍成电影.